胡奇,回族,1918年11月10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抗日。1939年调往太行山敌后抗日根据地。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创作出《闷热的晚上》《纺花车与枪》《报功单》《麦登之夜》和《金戒指》等反映抗日根据地人民战斗和生活的剧本。解放战争时期,发表了《杨庄之战》《激战沙河》《三只第一船》《横渡长江的英雄们》《胜利渡过扬子江》等通讯和剧本。解放后,参加我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合拍的纪录片《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的摄制工作并担任第一导演。创作了《玉苹》《二十四箱炮弹》等短篇小说,出版短篇小说集《女水手》。
胡奇调至解放军文艺社后,经常深入海防前线和边远地区,熟悉军民生活,为办好部队刊,物繁荣部队文化生活,发表了大量作品。同时,胡奇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先后出版了《五彩路》(曾获全国少儿文艺创作一等奖,译成七国文字出版并被拍成电影)、《神火》《海防少年》《绿色的远方》《在森林的海洋里》和《难忘的冬天》等一批小说和散文。他创作的短篇小说《老玉米》和《“佐罗”的一场争吵》分别获儿童文学荣誉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曾任解放军文艺社总编、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