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兵号角响彻云霄,让我们在阅读中回望伟大抗战征程!
今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雄浑的阅兵号角划破长空,中国人民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带着烽火岁月的回响,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这不仅是一场国家实力的庄严展示,更是一次对民族集体记忆的深切召唤——它提醒我们:不忘来路,不负英魂,永怀赤子之心!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长期深耕抗战主题图书出版,从《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等经典再现,到《二月谣》《大风车》等新锐叙事,积累了多部优秀作品,以文字守护记忆,以故事传承精神。此刻,就让我们循着这庄严的号声,一同走进这些值得细细品读的抗战主题图书,在墨香字迹之间,触摸先烈们滚烫的爱国心,回望那些烽火中不屈的身影,重走那段波澜壮阔的征程!
读少年故事:在同龄人身上学会勇敢与责任
孩子对历史的共情,往往从同龄人的故事开始。这几本书里的少年英雄,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能让孩子触摸到的伙伴。
★ 徐光耀《小兵张嘎》:勇气里最纯粹的爱国心
提到抗战少年,没人能绕开张嘎。嘎子的“野”是出了名的:和伙伴摔跤、偷偷摸鬼子的枪、给汉奸搞恶作剧……但很多人只记得他的调皮,却忽略了他的成长密码。
书中有个细节特别动人:嘎子刚参加游击队时,总想着抢一把“真家伙”手枪,甚至因为急功近利犯了错。可当他亲眼看到老钟叔被汉奸抓走、乡亲们的房子被鬼子烧毁后,他的执念变了——要枪,不是为了耍威风,是为了打鬼子,为钟叔报仇!
从贪玩的野孩子到有担当的小战士,嘎子的转变没有说教,却让孩子明白:勇气不是天不怕地不怕,而是明知危险,仍选择挺身而出。
★ 华山《鸡毛信》:一场刻骨铭心的成长考验
海娃送鸡毛信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华山的原著比我们的记忆更细腻。书中描写海娃送鸡毛信的过程——起初是紧张,怕把信弄丢;遇到鬼子时是慌乱,急中生智把信藏在羊尾巴下;看到八路军时是激动,忘了疲惫只想把信递出去。
这封插着鸡毛的信,对海娃来说不是任务,而是爸爸交给他的信任。当他死死护住羊尾巴时,孩子们能从这本书中读懂:责任有时很轻,轻到只是一封薄薄的信;有时很重,重到能扛起一个村子的安危。
★ 陈模《少年英雄王二小》:用生命诠释什么是勇敢
很多抗战故事都聚焦于“牺牲”,但好的作品会让“牺牲”变得可感而不沉重。在陈模的《少年英雄王二小》中,主人公首先是个爱闹、善良的孩子,然后才是“引敌入埋伏”的小英雄。当他把鬼子引向包围圈,自己却被刺刀刺中时,作者写道:“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种克制的文字,反而能让孩子明白:勇敢不是不怕死,而是因为有更想守护的东西,所以愿意付出一切。
★ 李东华《少年的荣耀》:在苦难中坚守温暖
李东华创作的这部作品用写实的笔触还原了战争中普通少年的真实处境,通过11岁男孩沙良与伙伴们在战乱中经历的失学、失亲等苦难,展现战争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及其在困境中坚守人性温暖的挣扎。书中没有“超龄的勇敢”,只有孩童最真实的挣扎,孩子们会在这本书中明白:战争会带来苦难,但人性的温暖永远值得坚守。
★ 管桦《小英雄雨来》:让爱国在心里扎根
翻开《小英雄雨来》,仿佛一脚踏入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边区——芦花村的芦苇荡在风里摇曳,12岁的雨来正和伙伴们在还乡河边摸鱼打水仗,浑身带着山野孩子的机灵劲儿。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少年,心里却揣着最坚定的信念:“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
读家国情怀:在小故事里感受信仰的重量
抗战不只有战场的厮杀,更有普通人在乱世中的坚守。这几本书用“小家”的故事,串联起“大国”的信仰,让孩子读懂“家国”二字的真正含义。
★ 萧平《三月雪》:照亮两代人的信仰
《三月雪》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信仰的传承。书中没有激烈的战斗场面,却用细腻的笔触写活了抗战时期的后方坚守,讲述小娟如何在妈妈牺牲后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的小革命者。孩子们能从中清晰地看到:信仰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代人传给一代人的火种。
★ 方冠晴《二月谣》:以黄梅少年之勇写历史之真
《二月谣》是一本很特别的书,讲述了三个少年在遭遇亲人离散、日军轰炸、伪军追捕后,受共产党人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染,加入少年抗日先锋队,并最终成长为新四军战士的故事。在这本书里。童谣《二月谣》的三次改编、五次嬗变贯穿整部小说,成为全书的情绪路标,为抗战记忆保存了最具生命温度的版本。读这本书,孩子们会知道:“成长的坚韧,藏在每一次‘想放弃却坚持’的瞬间,藏在对历史的铭记与对未来的热望里。”
★ 李鲁平《江上谁家少年》:江汉平原少年的抗战智慧
《江上谁家少年》也是一部地域特色浓厚的抗战小说。故事以江汉平原的芦岭河为背景,这里的少年们自幼与江河相伴,熟悉水性、了解地貌——他们利用芦苇荡的隐蔽性为游击队传递情报,借助河道的复杂地形设下“水上陷阱”阻拦鬼子船只。这些“依水而战”的细节并非虚构,而是长江儿女将生活智慧转化为抗战力量的真实写照。当我们读完这本书,再想起江汉平原的江河与芦苇,心中便会多一份敬意——一群少年用智慧与勇气,在水面上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 左昡《纸飞机》:飞越硝烟的童年与希望
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中的重庆大轰炸为背景。在日本侵略者的炸弹摧毁下,小女孩金兰经历了家人的流离失所和骨肉至亲的分离,战乱给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伤痛,却也让她渐渐学会坚强与勇敢。一架架纸飞机,放飞在童年的天空中,永远承载着人类最珍贵的信念:黑暗终将过去,光明总会到来。
★ 徐可《大风车》:用智慧彰显伟大抗战精神
《大风车》选取小视角来展开叙事,用鲜活生动的语言讲述小主人公王小林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成长的故事。王小林从小贪玩顽皮,后来逐渐改掉坏习惯,凭着自身的勇敢和智慧,利用地形地貌特点,以及自身年龄小、身材小的优势,巧妙通过转动村头的大风车,作为预警信号,帮助新四军打败了鬼子。这个绘本故事用小切口讲述大主题,生动诠释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用智慧和生命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
读英雄风骨:从铁血传奇中汲取精神养分
有些英雄的故事,需要孩子用更敬畏的心态去读——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民族气节,是值得永远铭记的精神标杆。
★ 沈重《狼牙山五壮士》:狼牙之巅的英雄光芒
提起抗战史上的英雄群像,很多人会想起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这本书,讲述的正是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学义五位战士在狼牙山的生死抉择。一面是步步紧逼的敌人,一面是万丈悬崖,没有一个人选择投降,这一次任务、一次抉择,让我们读懂了英雄的铮铮铁骨,读懂 “宁死不屈” 四个字的千钧分量。它告诉我们:所谓英雄,是在危难时刻为民族和国家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 于立极《冰雪火种》:冰天雪地里的勇毅抗争
《冰雪火种》写的是抗战期间,杨靖宇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有力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因为叛徒的出卖,他身陷重围,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数百名日伪军周旋,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日寇难以理解这位“山林之王”的刚毅,将其削腹,发现他的胃里竟没有一粒粮食……这部书提醒着我们: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早已化作民族的血脉,激励着我们在任何困境中都坚守初心、勇毅前行。
历史从未远去,故事照亮未来
80年过去了,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那些藏在书本里的故事,依然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让孩子阅读红色经典,不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安稳日子,是无数人用勇气、信仰与牺牲换来的;“爱国”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对“责任”的理解,对“善良”的坚守,对“希望”的相信。当他们跟着张嘎、王二小、海娃们一起经历烽火岁月时,那些关于勇气、信仰、家国的种子,也会悄悄在心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