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践行国家文化强国与科技创新战略部署,全力配合以“厚植科普沃土 放飞科学梦想 —— 汇科聚智 共筑支点”为主题的2025年东湖论坛,推动科普阅读深度融入校园、助力青少年科学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10月14日—15日,由科普时报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主办,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长江文艺出版社协办的科普进校园活动在湖北省武汉市8所大中小学开展。为各校学子带来沉浸式科普课堂,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向阳发芽 。
10月14日上午

“同学们都认识这幅画上的科学家吗?”“你知道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你们在做什么事的时候觉得自己闪闪发光呢?”……随着一个个充满趣味性的问题被抛出,孩子们掀起一阵又一阵的讨论热潮。科普作家李峥嵘走进大花岭小学,给五年级的孩子们带来题为“少年志 科学梦——中国科学家的成长启迪”的科普讲座。
曾具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李峥嵘,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充满互动性的讲课方式,引导大花岭小学的孩子们从科学家故事中汲取知识、获得智慧。
在武昌区未来实验小学,科普作家郭耕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以“生态生命生活”为主题的生动科普分享。

▲ 郭耕现场“变身”熊猫
从现场演唱动物保护童谣,到播放最后一只白鱀豚“淇淇”的生前影像;从模仿大猩猩的生活行为,到现场“变身”熊猫……郭耕彻底将自己融入动物的世界,用音乐、影像、图画等多种形式,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视听科普盛宴。
在动物保护领域的长期深耕,让郭耕积累了大量丰富案例,这些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让孩子们听得全神贯注、沉浸其中,并进一步收获了动物保护的相关知识。
在洪山区书城路小学,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副研究员刘洋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一场集知识科普、爱心捐赠于一体的科学盛宴。
刘洋老师带领孩子们以耳熟能详的童谣“一闪一闪亮晶晶”为切入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揭开“眼睛”这一“人体精密相机”的奥秘。通过3D动画演示眼球的构造,将角膜比作“透明窗户”、视网膜比作“成像屏幕”,把抽象的“光的折射”原理转化为“放大镜聚光”的生活场景,让原本晦涩的生理知识变得直观易懂,使大家在深刻体会到视力健康的重要性。

互动环节更是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蒙眼摸物”让大家直观感受“失去视觉”的不便,“近视模拟眼镜”体验则让同学们亲身领教“看物模糊”的困扰;刘洋老师还结合校园场景,手把手教大家掌握“一尺一拳一寸”的正确坐姿,演示“20-20-20”护眼法则(每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20秒),并细致讲解眼保健操的正确穴位按压方法,让护眼知识真正融入日常学习生活。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手持捐赠报纸与科普读物,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此次多方联合的科普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实用的护眼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热情。
10月14日下午
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和平走进华中师范大学,以“漫步时空隧道——精密大地测量与时空基准”为题,从大地测量的学科内涵、技术应用及其对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出发,为现场近300名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科普讲座。

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你是否知道科学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什么是宇宙?人类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是什么……讲座中,一个个引发思考的话题,让学生们沉浸在探索科学奥秘的奇妙之旅中。
“人类生活在一个动态的地球上。在内外力作用下,地球呈现出十分复杂的运动状态,各种地球物理场随时随地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包括地球的自转变化、冰后回弹、海平面变化、地球表面变化、大气驱动导致的洋流、滑坡、地震、火山爆发等等。”孙院士在讲座中强调,时空测量技术是精准认识地球动态过程与质量迁移规律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孙院士还特别提到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特色与成就,指出其定位精度与国际系统相当,尤其在星间链路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讲座还援引国外相关机构的报告,讲述了中国在大地测量领域的快速进步,让现场听课的同学倍感自豪。
台上讲得精彩,台下听得入迷,现场的同学一边听讲,一边记录,不时用手机对准大屏幕拍下讲座PPT中的重要章节。如何才能成长为一位测量学家?精密测量和时间如何作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将听课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思考,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将讲座的氛围推向了高潮。整场讲座融专业性与启发性于一体,既深化了听课师生对大地测量学的理解,也彰显了科学精神在教育与创新中的重要价值。
10月15日上午
在江汉区黄陂路小学,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苏青老师以“和科学家交朋友受益终身”为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普讲座 。他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带领同学们走进奇妙的科学世界,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和人生感悟。苏老师强调,科学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探索世界的精神。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举手,向苏青老师提出了许多充满好奇与思考的问题。从“死海为什么能让你浮起来”到“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如何写好作文开头 ”……同学们的提问热情高涨,苏老师解答风趣幽默,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化解复杂的科学问题,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科普热潮继续蔓延到武昌区柴林小学。同样以图书捐赠拉开序幕 —— 武昌新华书店与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科普时报社将涵盖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普读物送到孩子们手中,让 “守护长江” 的理念从书籍开始传递。
当天的主讲人徐栋老师,是正高级工程师、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副主任、博士、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科普讲师、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武汉驻点研究工作办公室主任,更是生态环境部 “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 全国总决赛十强得主。他带着 “一滴水的奇妙之旅:讲述长江大保护的故事” 的主题,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拆解长江生态系统的奥秘:从长江里的珍稀鱼类,到岸边的植物群落,再到人类活动与长江保护的关系,每一个知识点都结合真实案例,让孩子们知道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它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互动环节中,“长江里有多少种鱼?”“我们能为长江做些什么小事?” 等问题充满童真,徐栋老师一一解答,并自带小礼品赠送给回答优秀的同学,同时还分享了自己参与长江生态保护的经历,鼓励孩子们 “做长江的小守护者”。
10月15日下午
科普时报社社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走进江夏区文化路中学,以“科学阅读的人生启迪”为主题,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充满智慧与启发的科普讲座。本次活动延续了东湖论坛"厚植科普沃土,放飞科学梦想"的主题精神,通过科学阅读的视角,探讨思维拓展、梦想实现与人生选择的重要意义。

尹传红社长以亲切而生动的个人经历开启了主题分享。他回忆大学时期遇到挫折时,在书店与《人人都能成功》一书结缘。书中"拼地图"的故事令人深思:三个孩子比赛拼撕碎的世界地图,最快的孩子道出诀窍——"地图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这个人的脑袋是什么样的,那它背后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
尹社长表示:"这个故事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开启了正向思维。在往后的日子里,每每遇到困难,我都会想起这个故事,静心反思,很快就能释怀。"随后,他在另一本书中看到配文"人们生活中的阴翳,多半是由自身造成的"的插图,更加深了对阅读改变思维方式的理解。
通过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尹社长向学生展示了科学阅读的丰富内涵,说明真正的科学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更需要广阔的人文视野和正确的思维方法。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关山中学,"从珍稀植物保护到科学精神的传递"的科普讲座正式开始,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武汉大学植物标本馆副馆长杜巍老师,他不仅是植物学博士,也是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特聘自然导师,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及植物传粉生态学研究,主编《湖北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图谱》等图书,是目前湖北省内植物物种图片拍摄、收集、鉴定最多的植物专家之一。
本次科普讲座从杂交水稻背后的科学探索、珍稀植物演化的科学解读、野外科考与植物保护实践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让同学们系统了解了珍稀植物保护的相关知识,深刻认识到科学精神在探索自然、服务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同学们和老师们在听完“从珍稀植物保护到科学精神的传递"科普讲座后进入了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举手,有的同学问老师关于学习的建议,也有同学问老师关于植物学对老师的人生影响,杜巍老师都一一认真解答,并适时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在问答互动里,大家对珍稀植物保护的认识愈发清晰,现场氛围热烈。
科普图书与《科普时报》捐赠

此次科普进校园活动中,科普时报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等单位还向各所学校赠送了报纸和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