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创新是最好的继承——读王宜振童谣集《丫头小子唱童谣》有感
作者:李少白 发布时间:2025-06-09 16:34

童谣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文学,也是他们重要的精神母乳。如何让传统歌谣以新的方式走进当代儿童生活,已成为时代的追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童谣创作的路子该怎样走呢?近日,读到王宜振的《丫头小子唱童谣》一书,眼前一亮,新风扑面而来,给人思考和启迪。

新生活。丫头小子的童谣里有一个诗意盎然的新天地:“石头会发芽,石头会说话”“拍个照片网上传,枯树开花真新鲜”“迎春花开十二朵,朵朵电话打给我”“梧桐树,开白花,明天就要搬新家”“风跟云彩叠罗汉,邀你伞下和它玩”……

 

童谣集中,一首首《什么美》这样的小儿歌,描绘了好山好水新天地,赞扬和谐美好新生活。从边疆的界碑,到外婆的山村,从提灯的萤虫,到满天的星星,作家用心关注当今的时代生活,避开“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的老调,走向了一个丰富绚烂的大世界。生活的大海,成了新童谣的源头,全新的视野,给了童谣飞翔的翅膀,童谣有了唱不完的新声。随着童谣舞台背景的变幻,这种向阳、向上、向美,与新时代相匹配的童谣,让孩子们把自我和世界连在一起,和自然万物、风情物理连在一起,将童年引向至善至美的境地。

新童趣。传统童谣,历经时空筛选流传下来,生命力如此顽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童谣符合孩子的天性。因此,童谣的秘诀,首推趣味性。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在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新科技面前,儿童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世界,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的身心状况和兴趣需求也有所不同,他们的所思所想,已远远超越了“小老鼠,上灯台”的兴味。王宜振深谙此理,他熟知儿童的本真,创作中既寻本又求新,力求让新童谣更贴近新孩童的心灵。

笑一笑》是群像,笑容如霞,笑声朗朗。孩子们向世界发信号,给信心上发条,给童年留小照。童年像小鸟,活泼向上,自由飞翔。作家用全新的儿童观、教育观,一扫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好孩子模样,让当代孩童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全新的形象和意境。关于童诗意境,王宜振是这样说的:“有意境的小儿歌就有了味道,不管什么时候去读,滋味尽出。”

《大小歌》充满浪漫的想象,构思新颖,意境深远,既有童趣,又有哲思,读起来好玩,想起来还真有道理。作家在这里,并非理念的诠释,而是一种诗性的延伸和感悟。也许,这就是儿歌深与浅的关系,你说它有多浅,就有多浅,你说它有多深,就有多深。

新语趣。童谣是语言的艺术,和童诗比起来,它独具一种歌谣味。靠着这种歌谣味,童谣能像蒲公英一样自由飞翔,能在孩童中,群相习、代相传。虽然这种歌谣味代代相传,有其共同传统,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让我们看看王宜振的这首新作:

 “蝴蝶蝴蝶落落,/给个花瓣坐坐;/蝴蝶蝴蝶笑笑,/给个花瓣抱抱……蝴蝶蝴蝶飞飞,/丫头跑来追追。”(《蝴蝶歌》)

这是一首好美又好玩的童谣。动感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花飞蝶舞的画面,更令人赞叹的是叠字叠韵巧用,赋予了童谣律动的节奏、婉转的旋律、别样的语趣。这样的童谣虽然出自成人之手,但歌谣之风韵、童声之甜美尽在其中,孩子们一读就黏上了它。童谣世界里孩子是歌者,他们在游乐中歌唱。我看过舞台上演唱这首童谣的节目,小天使们乐此不疲,好像都成了蝴蝶和花朵,在开心地游戏。神游中,他们飞来飞去,边舞边唱,童声童气,犹如天籁。我赞美母语的神奇魔力,我看到文字排列的儿歌,变成随口即兴的歌谣,琅琅于孩子生活的草地上。

儿歌创作要走什么路?什么样的童谣能传得开、留得住?丫头小子喜欢的童谣,给了一个朴素的答案: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本文发表于2025年6月3日《中国文化报》第6版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