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理想、有韧劲的人。但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接触的东西太多太杂,怎样才能让他们真正学会坚持、勇敢、奉献和团结?
答案或许就藏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故事绘本》里。
这套书的每一页都承载着先辈们的热血与梦想,每一段故事都闪耀着伟大精神的光芒。那么,如何引领孩子走进这座精神宝库,让他们真正读懂绘本里先辈的奋斗故事,领悟其中的精神呢?下面就为您送上四把“钥匙”,开启这场意义非凡的阅读之旅。
一、封面寻秘:主题为引,开启阅读之门
对绘本而言,封面不仅是故事的视觉呈现,更是主题的巧妙暗示。因此,当我们拿到一本新绘本,不妨先让孩子仔细观察封面,然后轻声问:“宝贝,你看封面上都有谁呀?上面提示了什么样的精神?猜猜看,这本书会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孩子那充满想象力的小脑袋瓜会立刻开始运转,好奇心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仿佛即将开启一场奇妙的冒险。
以《鸭绿江北岸》为例,封面上白茫茫的冰面、黑沉沉的水面,配合隐约可见的渡江场景画面。这看似简单的组合,却如同一把神秘的钥匙,悄然打开孩子了解抗美援朝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大门。
我们再拿起《军长的扁担》,阅读时先看书的封面,说明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精神,再和孩子一起观察封面中有什么细节,如“扁担在封面的哪里”,然后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咱们看的这一套绘本就像一个时光宝盒,里面装着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创造的伟大精神。每一本封面上都会告诉你它要讲什么精神,就像《军长的扁担》,封面上写着井冈山精神,它讲的是军长和战士们一起干活,不怕吃苦的故事,就像超级英雄们一起战胜困难一样!”这样,孩子会带着满满的期待,迫不及待地投入到20世纪20年代井冈山的故事世界中。
二、内文探幽:情节为线,感受故事魅力
内文是绘本的灵魂所在,它像一条蜿蜒的小溪,流淌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绘本的前后环衬相互呼应,就像一场精彩的戏剧开场与落幕,为故事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比如《妈妈的秘密》中,前后环衬都出现了樱花的形象。当读到这里时,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宝贝,为什么故事里会出现樱花呢?”结合当时新冠疫情背景,再告诉孩子:“樱花盛开代表着希望和新生,就像抗疫胜利的曙光一样。妈妈和孩子看到樱花,心里也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孩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还能感受到故事中蕴含的温暖与希望,仿佛看到了疫情过后充满生机的世界。
读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像一位出色的演员,用丰富的语气和表情来演绎。遇到紧张刺激的情节,如《红驹》中小红军与红驹历经艰难险阻时,加快语速,声音提高,让孩子的神经也跟着紧绷起来,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中;碰到温馨感人的场景,如小红军与红驹成功渡过难关时,放慢语速,声音轻柔,让孩子沉浸在幸福的氛围中,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温暖与喜悦。
读完绘本故事,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梳理故事情节,问问他们:“谁是故事里的主角呀?他们都经历了哪些事情呢?”帮助孩子理清思路,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就像拼图一样,把一个个情节碎片拼凑成完整的画面。
三、图文共赏:细节为珠,洞察深层意蕴
图画和文字是绘本的两大支柱,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需要孩子去关注图文的互动。图画就像一位无声的讲述者,用色彩和线条与文字合奏出最动人的旋律。
在阅读《南泥湾》时,文字部分描述了战士们开垦南泥湾的艰辛历程,图画部分则通过展示战士们挥舞锄头、播种粮食的场景,以及他们脸上洋溢的坚定与喜悦,与文字形成呼应。这时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图画,问他们:“从画里你能看到战士们在做什么吗?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这和文字里说的开垦南泥湾的辛苦有什么联系呢?”从而让孩子明白,图画和文字如何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强化故事的主题和感染力。
色彩搭配在绘本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山丹花开》为例,画面以土黄色和绿色为主色调,土黄色象征着太行山的广袤土地,绿色则代表着生机与希望,与故事中军民鱼水情、顽强奋斗的精神相契合。这里,可以让孩子感受色彩带来的氛围,问他们:“看到这些颜色,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它们和故事里军民的情感有什么关系呢?”让孩子仿佛置身于太行山的怀抱中,感受到那份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画风是绘本的独特魅力所在。不同的绘本具有不同的画风,就像不同的艺术家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世界。
如《鸭绿江北岸》用灵动水彩绘制。翻开书,色彩轻盈,带着江畔水汽。画家晕染江水,蓝绿相映,色彩过渡自然,人物形象亲切温暖,孩子读来如临其境,感受抗美援朝期间我国大后方人民的淳朴与无私奉献。
再如《板龙》用精致彩铅绘制。翻开绘本,只见线条细腻,细节刻画逼真,色彩绚丽,人物场景生动,孩子读时深刻感受到军民鱼水情。
孩子阅读时,可引导他们开展“画风探索”,合上书问:“这两本书的画有什么不一样?你更喜欢哪种画法,为什么?”孩子在比较画风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绘画媒介所承载的情感意义,审美能力不知不觉提升,就像在心中种下对美的感知追求,日后定会生根发芽。
四、背景溯源:历史为鉴,深化精神感悟
历史人物背景和地域特色是理解绘本的重要线索,它们能帮助孩子打开理解故事深层含义的大门。
看《鸭绿江北岸》时,可向孩子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讲述志愿军战士为了保家卫国,毅然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的英勇事迹。结合鸭绿江汹涌澎湃的江水、两岸壮丽的景色等地域特色,告诉孩子:“志愿军叔叔们就像勇敢的雄鹰,飞过鸭绿江,去和敌人战斗。他们的决心就像鸭绿江的水一样,坚定而不可阻挡。”让孩子感受志愿军战士跨越鸭绿江时的坚定决心和豪迈气概,深化对抗美援朝精神的理解。
再看《红驹》,可以给孩子讲讲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让他们了解在那个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年代,小红军和红驹是如何相互陪伴、克服重重困难的。结合长征途中经过的雪山、草地等,可以告诉孩子:“小红军和红驹就像亲密的战友,一起走过了千山万水。他们的坚持和勇气,就像长征路上的明灯,照亮了前进的道路。”让孩子体会到红军战士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以及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
最好的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这四把“钥匙”,就像四位忠诚的伙伴,陪伴孩子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故事绘本》的世界里畅游。
让我们用爱和耐心,引导孩子用这些钥匙打开精神宝藏的大门,让他们不止于聆听一个故事、了解一段历史,而是由此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当他们遇到挑战时,会想起“南泥湾精神”;当他们在团队中合作时,会理解“抗疫精神”;当他们面对选择时,会记得那些为国奉献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