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人文、地理与少年的成长——李鲁平新作《江上谁家少年》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
作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10-08 21:34

1.png

▲现场合影

9月28日,由长江少年儿童出版集团主办的李鲁平新作《江上谁家少年》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张国龙,太原师范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崔昕平,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舒辉波,武汉作家协会秘书长罗展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湖北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胡德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湖北省作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副秘书长陈国和,江汉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庄桂成,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写作学会秘书长萧映,湖北省作家协会儿委会副主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彦,江汉大学副教授、湖北省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陈澜,《芳草》杂志社副主编哨兵,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上谁家少年》作者李鲁平,长江少年儿童出版集团总编辑姚磊,长江少年儿童出版集团副总经理胡同印出席会议。研讨会由胡同印主持,舒辉波为特邀学术主持。

2.jpg

▲姚磊致欢迎辞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集团总编辑姚磊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她表示,《江上谁家少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次对荆楚大地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与深情回望。作品巧妙地实现了地理、人文与成长三者的融合,既扎根于江汉平原独特的水域环境,构筑了真实可感的地理空间;又融入了荆楚大地的文化精神,赋予了故事人文底蕴;更在抗战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聚焦于一群少年的命运蜕变,探讨了勇气、责任与友谊对少年精神世界的塑造。

3.jpg

▲罗展波致辞

罗展波代表武汉作协对《江上谁家少年》的出版表示祝贺。他表示,这是李鲁平深耕长江文化、关怀现实生活的又一力作,展现了其扎实的创作实力与深厚的人文关怀。这部新作将个体命运与地域文化、历史风云相融合,谱写了一曲关于成长、传承与救赎的生命史诗,充分体现了武汉作家的创新精神与时代担当。他期待通过此次研讨,汇聚专家智慧,共同推动这部作品的传播推广。

在学术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江上谁家少年》一书展开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4.png

▲王泉根发言

王泉根从三个维度肯定了《江上谁家少年》的文学价值:作为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题材作品,其以儿童视角展开叙事,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一部成长小说,作品在严酷战争背景下刻画少年群体的精神磨砺与命运蜕变,展现出深刻的成长主题;作为地域文学的代表,其植根荆楚文化,将屈原诗歌、龙舟祭祀等文化基因与人物命运紧密融合,构建出独具长江文化气质的审美空间。同时指出,作家跨界创作所积淀的文化视野与文学思考,为儿童文学注入了深厚的思想底蕴与艺术张力。

5.png

▲张国龙发言

张国龙表示,《江上谁家少年》这部抗战题材作品以独特的小切口进行书写,避免程式化表达,通过塑造一群在战火中成长的“硬汉”少年形象,展现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现实压迫感。作品将跌宕起伏的抗日故事与江汉平原的地域文化巧妙融合,运用大量看似闲笔却意蕴深长的环境描写,在优美自然风光与残酷战争硝烟的强烈对比中,既增强了文本的审美价值,更凸显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6.jpg

▲崔昕平发言

崔昕平表示,《江上谁家少年》选取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故事视角,通过展现一群乡间少年逐渐成长和走上抗日道路的过程,呈现了战争背景下平民的觉醒。作品在三个方面尤为突出:一是融合了丰富的地域文化与自然风物,构建出多层次的文化意蕴;二是创新战争叙事,聚焦平民立场与少年成长,展现战争复杂性与人性的真实碰撞;三是以扎实的文学笔触与富有童心的细节,赋予沉重主题以诗意表达,体现出湖北作家在文学创新上的锐意探索。

7.jpg

▲胡德才发言

胡德才表示,《江上谁家少年》以抗战时期的江汉平原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小黄鳝”为代表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农村少年群像。作品通过生动的情节与细节,展现了主人公在应对日军劫掠、掩护游击队员等考验中表现出的机智勇敢与淳朴善良,同时营造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与荆楚文化氛围。小说语言简练优美,富有诗意,在塑造真实感人的少年形象的同时,也展现出深厚的文学价值与艺术感染力。

8.jpg

▲陈国和发言

陈国和表示,《江上谁家少年》以独特的地方志书写方式,将荆楚文化元素与抗战历史巧妙融合,构建出一幅生动的江汉平原风俗画卷。作品通过真实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有机结合,既展现了长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儿童易于接受的成长叙事。小说结构精巧,各章节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在清新雅致的艺术表现中成功传递了水乡生活的韵味与抗战精神的伟大力量。

9.png

 

▲庄桂成发言

庄桂成表示,《江上谁家少年》以儿童视角成功重构了宏大历史叙事,将抗战历史转化为儿童可感知的日常经验。作品通过荆楚文化元素,如民谣、龙舟等,为少年抗战行动提供了文化合理性,书写出了家国责任在儿童身上的自然觉醒的过程。小说在尊重历史严肃性的同时,以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叙事方式,在历史真实和文学想象间找到巧妙平衡,其创作实践不仅丰富了儿童文学领域,更为历史叙事文学提供了有益启示。

10.png

▲萧映发言

萧映则从声音景观角度解读《江上谁家少年》,指出作品通过自然之声、人文之声与静默嘘声的精心构建,形成了独特的叙事张力。其中龙舟赛的声响描写、张先生诵读楚辞的悲音、三棒鼓的民间曲韵等文化声音,在战时承担起文化保卫的使命,使地理空间升华为承载生命记忆的文化场域。这一声音叙事体系不仅深化了抗战主题,也为后续影视、舞台剧等多元艺术改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

11.jpg

▲林彦发言

林彦表示,《江上谁家少年》是成人文学作家李鲁平跨界儿童文学的重要成果,展现了鲜明的荆楚江河文化特色。作品以抗战时期江汉平原为背景,通过“小黄鳝”等水乡少年的成长叙事,将长江文化、抗战历史与个体命运有机融合,既呈现了军民依水而战的智慧,也完成了对荆楚文脉的深情书写。在人物塑造上,作品坚持“清醒现实主义”,刻画了真实可信、在战争中逐步觉醒的少年群像;在叙事层面,则实现了主题性与故事性的平衡,以儿童视角传递家国情怀,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获得共鸣,为儿童文学的主题创作提供了新的审美经验。

12.png

▲陈澜发言

陈澜表示,《江上谁家少年》以其独特的儿童视角与叙事探索,为战争题材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作品通过塑造“小黄鳝”这一具有“未完成性”与认知局限性的真实儿童形象,展现了战争背景下平民少年的本真状态与成长轨迹;在战争场景处理上,以“举重若轻”的笔法,注重情感表达而非渲染暴力,实现了历史真实与儿童接受心理的平衡;更通过融入长江地域文化元素与“有水就有渡”等生命哲思,赋予作品超越战争叙事的当下价值,引导读者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思考成长、珍视和平。

13.png

▲哨兵发言

哨兵表示,《江上谁家少年》成功塑造了真实立体的少年英雄形象,通过个体成长折射出民族抗战的集体记忆。作品在战争叙事中突破传统诗意化表达,以质朴笔触展现人性的庄严光辉,其独特的自然观照与战争书写相得益彰,既呈现了战争对美好生活的摧残,又彰显了生命坚韧的力量。

14.png

▲李鲁平发言

本书作者李鲁平在谈及该书的创作时,坦言自己历时三年深入江汉平原实地走访,通过结识当地九旬老人、考察天妃庙等历史遗迹,积累了丰富的水文地理与人文素材。他特别强调作品在保持文学性的同时注重语言贴近儿童气质,并衷心感谢长江少年儿童出版集团在编辑出版过程中的专业支持与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认为这段创作历程是对荆楚文化底蕴的一次深刻挖掘与真诚呈现。

15.jpg

▲舒辉波发言

舒辉波在做学术总结时指出,这场持续三个多小时的研讨通过多维度解析,深入探讨了《江上谁家少年》作为抗战题材儿童小说的独特艺术价值。与会学者从历史叙事、成长主题、地域文化三个维度展开讨论,既肯定了作品以儿童视角重构历史的创新性,也深入剖析了其将荆楚文化基因和战争书写相融合的叙事策略;不仅对作家扎根生活的创作态度、驾驭宏大题材的文学功力给予高度评价,还通过文本细读、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对战争书写的审美边界、儿童文学的价值取向等话题进行了富有深度的探讨。整体而言,这是一次兼具学术深度和现实关怀的高质量研讨,为新时代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与实践启示。

《江上谁家少年》是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李鲁平创作的长篇儿童小说。作品以抗战时期的江汉平原为背景,通过一群水乡少年的成长故事,勾勒出长江流域特有的地理风貌与人文图景。小说以细腻笔触描绘了荆楚大地的文化基因,将楚辞民谣、龙舟祭祀等传统文化元素与少年们的抗战经历巧妙交织,既展现了烽火岁月中少年们的勇气与智慧,更讴歌了生生不息的长江精神与家国情怀。作品在历史叙事与地域书写的交融中,实现了儿童文学美学境界的新开拓。

16.png

 

集团新闻推荐